浙江巴頓焊接技術研究院坐落于杭州市蕭山區杭州灣智慧谷,它是由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和浙江金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蛋科技)三方共同組建的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
正式采訪開始前,央媒記者團成員們對于上述的單位性質描述感覺“一頭霧水”,政府怎么建立了民營機構?烏克蘭巴頓研究所與中方開展的是科研合作嗎?金蛋科技這家民營企業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面對記者們“連珠炮”式的提問,1983年便學成歸國的“老海歸”馮長根打開了話匣子。
馮長根雖年近古稀,說話卻依然洪亮,中氣十足。他朗聲說道,這是一種新的機制,是市場需求倒逼出來的;新機制里有蕭山區政府的力量,但不是科研事業單位;有來自烏克蘭的科研力量,但不是中外技術合作項目;由民營企業金蛋科技負責運營,但又不是企業,從表面上看有點“三不像”。
這種新的機制融合了政府的力量、國外科研院所的科研機制和民營企業的市場化運營機制。這樣一個機制綜合體的核心使命是要解決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問題,解決同類型企業面對的共性技術難題。
這些難度極高的技術問題一旦被突破,不僅可使一家企業的技術盡快升級,而且能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迭代。
在這種新機制里,蕭山區政府參與其中,政府拿出一定數額的經費采購科研設備、構建科研環境,但不直接管理,而是由民營企業運營,不搞大而全的研究門類,根據市場需求,只研究解決企業“卡脖子”的重大技術難題。
馮長根舉例說,比如鋼結構的焊接及智能化問題,焊接聽上去不“高大上”吧,但是企業需要,我們就去研究轉化,這是市場在發揮科研導向作用。長久以來,在建造樓宇和橋梁過程中,很多鋼架部件只能靠大量人工焊接完成,不僅效率不高、質量參差不齊,更關鍵的是焊接工人培養難、人工成本巨大。鋼構企業迫切地想解決這個難題,但又苦于自身科研能力弱,無法突破關鍵技術。
另一方面,烏克蘭在焊接領域底蘊深厚,但是烏克蘭經濟近20年發展緩慢,一些專家面臨著技術無用武之地和科研設備逐漸落伍的尷尬局面。
然而,在這種新機制下,烏克蘭的專家們則可以利用他們的技術特長,使用中國合作單位的科研設備和實驗環境做研究,幫助中國企業解決現實技術難題。
“這就不是簡單引入幾名外籍專家的問題,而是相當于引入了國外整個科研團隊和科研機制?!闭f到此處,馮長根略顯激動, “40年前,我留學英國,拿到了英國利茲大學化學院的博士學位。從那一刻起,矢志以技術報國。如今,杭州市蕭山區為服務企業技術突破,創新出這樣好的機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技術突破雖千難萬難,機制桎梏一旦破除,必會迸發無窮活力,科技興國就在當下!”